惊呆……
(资料图片)
都2023年了,怎么还能看见“樊胜美”重出江湖?
同款“吸血鬼”弟弟:
同款道德绑架话术:
再仔细一瞅,甚至还有同款“老母亲”!?
上:《后浪》下:《欢乐颂》
更令人窒息的是,如果说樊胜美是“伏弟魔”,这回的 赵力权 可以说是 “伏村魔” 。
他仿佛一个人替全村人考大学,被无数双眼睛盯着。从爸妈到亲戚,都想从他身上捞点什么。
不夸张, 《后浪》 是懂得怎么拿捏人心态的,看得院长瞬间pstd了……
赵力权本是剧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,但随着故事线展开,却越来越让我共情。
一边为他的命运揪心,一边思索他该何去何从。
就像很多网友说的, 心疼他的同时,其实也是在心疼自己。
纵然多数人不像赵力权一般面临极端的情况,但他的遭遇却反映出一大批普通人的现实困境——
背负重担却没有光环,过着一种被“卡”住的生活。
同校,同中医专业,同宿舍。
但只一眼,便能在 赵力权 与 任天真 的脸上发现鲜明差别。
赵力权参加面试,向任天真借了正装。
第一次穿上正式笔挺的西装,他的神色略显尴尬,四肢像刚装上的:
任天真却有着天之骄子般的自信,西装都是量体裁衣:
赵力权害怕自己赶不上下午场的面试。
任天真游刃有余地说,那就打车去呗,这都不叫事儿~
赵力权喃喃着“打车”二字,吞吞吐吐,面露难色。
任天真看出赵力权的难处,贴心帮他约了车,还早就给两人点好外卖。
随后,从容地拍拍赵力权的肩膀,潇洒离去。
可以想象,两人的大学生活里,类似场景一定上演了无数次。
就连两个人的名字也暗藏深意,互为对仗。
“力权” ,担负着功名的压力,被催促着长大。
“天真” 却完全相反,自由自在,似乎被允许一直做个小孩。
名字寄托着父辈的期盼,也体现了两人原生家庭的差距,而正是这份差距又导致了迥异的性格与命运。
任天真出身中医世家,一路被保护着走上最稳妥的道路。
周围都是他阿公的“徒子徒孙”,人脉与资源从不用愁。
毕业后不必急着读博,还可以去父亲 任正新 办的 “中医师承班” 静心学习。
赵力权则是我们身边常见的“小镇做题家”。
从偏僻山村考到城里,是 全村的希望 。
他也有自己的梦想,但还没来得及去触碰,就被身后家庭一步步拖入泥沼。
毕业后,赵力权一时找不到工作,便跟着任天真一起参加中医师承班,在任天真阿公的医馆里帮忙。
因为在他看来,任天真站得更高,他的选择一定是最好的:
然而赵力权的父母可不这么想!
毕业之后就该 无缝上班,光速变现 ,还读什么书?
焦虑之下,赵力权谎称自己找到了工作。
求助老师任正新为自己说谎被拒后,他还是对着父母打肿脸充胖子,甚至说医馆会帮他落户。
听闻消息,父母瞬间两眼放光,张口就是两万元,还提醒他要为弟弟省钱。
一重重压力接踵而至,心力交瘁的赵力权不得不到捏脚店做兼职。
看到这幕,别说任天真看着来气,院长也有点心梗了……
一直以来,赵力权的人生没有试错成本,也没有喘息的空间。
说出了一个谎言,就需要千万个谎来圆,把自己压得疲惫不堪。 出现了一次失误,生活就不断堆积错谬,卡在轨道中动弹不得。
好几次他被逼到崩溃边缘时,都是任天真出手援助。
赵力权借住学校宿舍被赶出后,是任天真让他住进自家医馆,还把自己跟着阿公问诊赚的外快分给他。
好友的帮助让赵力权五味杂陈,一次次意识到出身带来的差距:
“人家天真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”
一些细节更是细腻到扎心——
赵力权经常盯着任天真的背影看。
开头,任天真借给他西装,为他解决生活难题。
他愣愣地看着任天真的背影半晌,半是感激半是害臊。
还有一次,赵力权感觉面试失败时,任天真乐观地安慰他,要更有自信。
赵力权看着任天真的背影,半是沮丧半是羡慕。
对方脚步轻快,似乎不沾染一丝世俗烦恼。自己的步伐却沉重不堪,不知去向何处。
两人屡次背道而驰的画面,似乎暗示着他们的命运不同,注定产生分歧。
但不管如何抉择,两人都没有对错。
作为同样压力山大的年轻人,我打心底期盼赵力权能完成底层逆袭,有朝一日拥有任天真的自信和闪光的人生。
但也清楚知道,在疯狂内卷的当下, 寒门难以出贵子。
尤其像赵力权这样,一个人在城里辛苦打拼,还要面临父母甚至全村人的“啃小”,他的出路究竟在哪里?
难道,只有遵循父母的要求,拼尽全力求一个编制?
高考、上大学、考编制、结婚生子……这是传统中国父母对“安稳生活”的最高想象。
赵力权的父母就是典型中的典型。
打他毕业,就期望他能找一份有编制的工作,好帮衬家里。
父母那一代人经历过下岗潮,对铁饭碗有着本能的执着。
对他们来说,宇宙的尽头是考编。
我们这代人也殊途同归。
面临着“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”的困境,好工作难找,动不动失业。
当安稳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时,考编便成为年轻人目所能及最稳定的出路。
渐渐地,开始理解父母对“铁饭碗”的追求。
甚至有人调侃,考编考公似乎是一种 专属中国年轻人体质的“Gap Year” 。
当越来越多人涌进单一赛道,被摔得遍体鳞伤的几率便随之提高,焦虑也不断加重。
前阵子,一条“女子考公患精神分裂”的视频,看得我心头酸涩。
等看到赵力权被家庭和未来逼到崩溃边缘时,我不禁想到那个心酸的身影,也愈加为他捏一把汗。
读书时,“小镇做题家”身份曾带给赵力权光宗耀祖的光环;走入社会后,他意识到做题的能力只是敲门砖,想走得更远,还需要很多很多东西,比如眼界和资源。
他面试失败,比不上一些有门路的人。
任天真随便拜个师都是行业大拿,而他只能等待有老师看中自己。
进入师门后,行医才能有底气,因此他无比珍惜中医师承班的机会。
一次次暴击,让我们对赵力权的处境愈加感同身受。
因为他面临的难题,折射的正是当下年轻人的普遍烦恼。
《十三邀》里有一集对谈让我印象深刻。
镜头聚焦一些没有选择冒险的小镇做题家,考公成了他们的最终选择,只求安居乐业。
这在许知远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事——他们那代年轻人总是朝气蓬勃,对未来有着形形色色的美好畅想。
而当代年轻人衡量世界的尺度统一变为 房价 ,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现实。
有的孩子坐在课堂上,便感到自己仿佛被世界遗弃了。
他们甚至会用 “工业废水” 来形容自己被排出城市系统。
与之相对的,是 考上编制即为“上岸” ,代表着不必在海中浮浮沉沉,时刻担心被汹涌的浪潮拍落。
当父母以为赵力权考上编制,户口也有了着落。
向来节俭的他们也会带着最好的特产进城,送给孩子的老师:
他们深知考编的含金量,意味着孩子的人生有了着落,对于整个家来说更是天大的恩情:
一旁的赵力权,听着父母的声声感激逐渐手足无措,他多么希望此刻的一切并非谎言。
你看,焦虑迷茫的何止一个赵力权?
更是无数个身背重担艰难前行,一腔热血不知安放何处的你我。
普遍的困境之下,人人都在追寻一个正确答案。
然而,如果用统一的成功标准定义每个人,反而落入了世俗的圈套,永远寻不到出口。
因为,人生不是拥有标准答案的考试,反而充满意外与可能。
每个人不同的“答案”才组成了惊涛后浪 ——
比如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任天真,也有不为人知的烦恼。
看似有无限选择的他,也过着一种“被安排的人生”:
生下来就睡脉枕,磨牙棒是刮痧棒,吃早饭时互相把脉是家人的每日功课。
成为中医继承祖业,是他沉甸甸的责任。
但任天真自己的梦想,却是找到中西医之间的打通途径。
为了向梦想迈进,他暗暗努力,常跟着别的同学一起做实验。
还有起点更低的 孙头头 ,在福利院长大,只有一个初中文凭。
学中医前,她对外界的认知非常局限,完全靠着一股莽劲把生活过好。
而这个所谓的“ 好” ,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稳定。
对她来说,宇宙的尽头不是考编,只要自己喜欢,为什么不可以是抓娃娃呢?
不论是隐忍坚定的任天真,或者看似混不吝的孙头头,他们的成长经历天差地别,但却有着同样的自信坦荡。
或许,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名为 “自我” 的人生通行证,从而向着目标坚定前行。
赵力权也同样——他并非一无所有,反而拥有着最珍贵的自我,亟待发掘。
撇开“小镇做题家”这个单一粗暴的标签,我们才会看到一个更为 立体真实、独一无二 的赵力权。
有一段剧情,让我看到了他身上的高光——
一众同学超市采购时,遇上一个突然瘫倒的女生,赵力权立刻上前为她把脉诊治,迅速诊断出这是“太阴病”:
后续,女孩被发现是宫外孕,任天真的扎针诊疗反而耽误了她的治疗。
其实,赵力权一开始就有点怀疑是否是宫外孕,他的 专业 很优秀,缺少的只是一点自信:
不少细节也体现出,他有着成为一个好医生的 敏锐与体贴 。
叠锡箔纸祭祖时,是他及时制止孙头头舔锡箔纸,提醒她锡是有毒重金属:
他对中医的勤勉与坚持,不受任何人影响,完全来源自我。
出身贫困的他,没有去选择最容易变现的专业,反而毅然投身于 “长胡子后才值钱” 的中医专业,就已经说明他对中医的热爱。
是啊,“小镇做题家”不该是别人拿来嘲弄的标签,更不该是我们用来贬低自我的工具。
反而,一群群普通人通过做题历经层层选拔,奋力到达此处,通向自我。
不论未来如何, 过往的经历都与此刻的收获互相成就。
虽然最新剧情中,赵力权仍然身陷囹圄,被家庭与道德绑架。
但我始终记得一处细节,或许将是他达成蜕变的一句谶言——
大家合力给师承班挂横幅时,赵力权说起了让中医走向世界的抱负和理想,眼中不禁闪烁起光芒。
这是我在他那始终唯唯诺诺的神情中,看到的最为生动、自信、可爱的瞬间。
那一刻,我无比好奇并期待他的未来。
期待他将这份光芒放大,活出自我、证明自我。
期待更多如他一般的普通人,有着撕掉标签的勇气,创造全新人生的可能。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现在物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5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